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教学反哺教学模式

  • 人气:3

原标题: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反哺、AI赋能、理实一体、赛创融合育人实践

2025/11/21/16:34:24    来源:新华网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过程中,教育部批准成立的第一批以“应用技术”命名的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定位“应用型、地方性”,秉承“知行合一、笃学致用”的校训精神,扎根鄂尔多斯、服务内蒙古。

  学校数字电子技术课程教学团队致力于深化教学改革,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反哺教学”模式,通过整合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及内蒙古本土企业案例,形成以真实产业问题为导向的项目教学体系。团队实施“四阶递进·理实融合”的知行闭环教学模式,推动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同步开展,系统培养学生从基础验证到复杂系统设计的综合能力。同时,依托AI技术构建“专业-项目-知识-能力-思政”五维图谱,实现教学过程的智能导学、精准评价与个性化支持。在实践育人方面,团队打造“以赛促学、以创提质、学赛创协同”的培养机制,通过阶梯式平台推动竞赛项目向创新成果转化,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创新能力和职业竞争力,为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

一、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教学反哺教学”模式

  毕业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内蒙古特色的企业案例,共同作用于《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构成了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反哺循环。从学生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中提炼智慧牧场的题目,结合鄂尔多斯市阿尔巴斯山羊智慧牧场结合形成了课程教学的项目案例:牛(羊)智能项圈的设计和智能数羊器的设计,打造“真实企业案例-完整任务链条-阶梯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工程实践创新项目体系,通过项目,培养学生从技术实现到系统集成的全流程能力。

 二、形成“四阶递进·理实融合”知行闭环教学模式

  课程总学分为 3.5学分,其中3学分理论与0.5学分实验同步开设,为实现知识、能力、素质的螺旋式上升,团队设计了四个环环相扣、逐层深入的实践环节。

  第一阶:课堂即时验证,学生将理论课上随堂完成23个配套小实验。即时验证理论知识,深化对基本概念、器件功能和电路原理的理解,夯实基础。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不太喜欢理论课,喜欢动手实践,所以团队设计了数字电子技术口袋式实验板,用于学生课堂教学,口袋式实验板是后续课程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的设计任务,学生画PCB图,焊接电路以及调试全程自己完成,做成功的板子用在数字电子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环节,也就是在用在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理论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利用口袋式实验板可以进行基础电路、基本元器件的验证。

  第二阶:课后简单设计在理论课后,学生独立完成以简单设计为主题的实验任务。实现“做中学”,引导学生从“验证”迈向“设计”,培养运用基本原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完成从理解到应用的第一次跨越。

  第三阶:课程中期与后期的课程综合项目,完成相关章节教学后,学生需独立完成三个综合性项目。项目流程涵盖设计、仿真、调试、答辩全过程。实现“学做结合、探中学”,促进数字电子技术内部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和初步的项目管理能力。

  第四阶:2学分独立跨课程综合设计 形式,在后续学期开设 《电子技术综合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三门核心课程的知识。 实现“融会贯通、创中做”,打破课程边界,培养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是实现知识整合与技术创新的终极环节。通过上述“四阶递进”的系统化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四个环节从基础到前沿,从单一到综合,有效实现了知识点的内化、融合与迁移,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学科竞赛和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使用AI技术赋能项目式教学过程

  基于鄂尔多斯产业数据图谱,以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成AI专业图谱+项目图谱+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思政图谱。其中专业图谱是依托智慧树平台,建设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图谱;项目图谱:结合鄂尔多斯在能源、智能制造、智慧牧场等领域形成具有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特色的项目图谱;课程图谱:借助AI工具及智慧树平台形成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图谱,思政图谱:将专业知识点与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关联,形成课程思政图谱。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结合智慧树,设计“课前AI导学-课中项目实践-课后思政反思”的教学流程,借助AI技术实现专业技术维度、工程素养维度、职业价值观维度的完整评价,并使用AI学情诊断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的个性化学习服务。

 四、构建“以赛促学、以创提质、学赛创协同发展” 的立体化实践育人模式

  教学过程深度整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以赛促学、以创提质、学赛创协同发展”的立体化实践育人模式。通过将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与创新创业大赛融入课程设计,搭建 “基础训练-竞赛选拔-项目孵化” 阶梯式实践平台。同时,依托校企合作资源,为学生提供从创意构思、方案设计到成果转化的全流程指导,形成“竞赛项目-创新课题- 创业项目”的转化链条。近年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等各类科技竞赛中,荣获国家级、自治区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共计200余项。在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国家级银奖1项,铜奖1项,自治区8项;学生获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校级立项资助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100余项。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孵化出多个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充分彰显了赛创融合实践体系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方面的显著成效。接下来,工作室继续以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项目为载体,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建立"产业需求-教学实践-竞赛提升-成果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通过竞赛反哺教学,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通过系统构建“教学反哺教学”机制、“四阶递进·理实融合”教学模式、AI技术赋能项目教学以及“学赛创协同”实践育人体系,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产教融合、赛教结合,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与应用型高等教育体系建设贡献更多“鄂尔多斯经验”。(供稿: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宝都吉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