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网讯 高校新媒体营销课程教学,常面临一个尴尬:课堂上讲的,永远追不上行业变化的脚步。学生理论满分,但面对一个真实的平台、一个亟待推广的产品,却不知从何下手。
这一困扰高校教学的普遍难题,在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的新媒体营销课程中,通过一系列“土办法”和“实招数”,正被有效破解。
把“作业”变成“作品”,让数据说话
“我们不再布置传统的‘写一份策划案’、‘写两道简答题’这样的作业,”课程主讲老师介绍,“现在的期末考核,是每个小组必须成功运营一个有至少1000名真实粉丝的社交媒体账号,并完成一次小规模的商业变现。”这一转变,直接将学生推向了“战场”。
学生史思豪所在的团队,选择了“我为家乡代言”这个垂直领域。他们从家乡的特色产品入手,深入田间地头拍摄短视频,记录种植过程中的细节与农户故事。为了提升账号影响力,团队成员分工协作,有人负责内容策划,结合当下热门话题设计文案;有人专注视频剪辑,学习运用各类特效增强视觉效果;还有人研究平台算法,通过分析同类账号的爆款内容规律,调整发布时间和标签。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从创意构思到落地执行的完整链路,也深刻理解了用户需求、内容传播与商业价值之间的紧密联系。
“为了运营好自己的账号,我们研究了无数篇爆款笔记的标题和封面,分析了后台的每一个数据峰值。这个过程教给我们的,远比教材更深刻。”史思豪说。
打造“不完美”但“真有用”的实践平台
与许多高校投入巨资建设“高大上”的实验室不同,学院更倡导“轻资产”实践。学院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免费的、开放的平台工具。
“我们不去追求顶级的设备,我们强调‘用手机也能拍出好内容’”,学院实践教学负责人表示。学院的“新媒体工作坊”里,最受欢迎的设备是几套基础的手机稳定器、补光灯和领夹麦克风。
在这里,学生们学的是如何用剪映、Canva这类易上手的软件,快速完成内容的制作与包装;分析的是后台真实的用户画像、阅读完成率和转化路径这些最核心的指标。
成果:从“能就业”到“敢创业”
这种“真刀真枪”的培养模式,带来的最直接成果是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和能力的可视化。
“学生通过在学校的学习,掌握了新媒体运营的关键技能,毕业后直接去一家餐厅负责了他们的新媒体宣传业务。”商学院院长分享了一个典型案例。
更有部分学生凭借在校期间积累的运营经验和成功案例,毕业后直接通过账号宣传开展重要收购的业务,实现了从“找工作”到“创造工作”的跨越。
在学院看来,新媒体营销教学没有捷径,唯一的秘诀就是“回归真实”。通过把真实的项目、真实的平台、真实的压力还给学生,我们不是在培养理论的旁观者,而是在塑造数字时代的实干家。这条路,我们将继续脚踏实地走下去。(李梦华 张兵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