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9日11:55来源:大河网
暑期,由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主办,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协办,黄河科技学院承办的“构建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生态现场会暨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成立大会”在河南郑州黄河科技学院隆重举行。
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河南省民办教育协会,以及全国26个省近两百所高等院校的500余位领导专家齐聚黄科大,聚焦“融合・创新・赋能”,共同探索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新方法,共同见证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成立。
现场会的开幕式、主旨报告、专题报告、院校交流发言先后由黄河科技学院校领导孔留安、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杨保成、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郭建如、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教育领导力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刘亚荣主持。
领导致辞:描绘蓝图 指明方向
黄河科技学院董事长胡大白表示,面对国家发展的迫切需求和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以及高新技术的快速迭代,高等教育承载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使命。我们必须高度关注新时代高等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的重大问题,切实推进高校的综合改革和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培养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表示,民办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教育强国进程中民办高等学校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板块和不可或缺的新生力量。近一年来,全国民办教育协会以多种形式助力民办高校持续发展和转型升级。我们也将继续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力谱写新的发展篇章。
河南省教育厅总督学杨光表示,推动产教融合、深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长期工程,更是一场创新实践、深刻变革。希望我们能够以此次现场会和中心成立为起点,努力成为国家产教融合战略的改革践行者、高等教育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贡献者。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屈凌波表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是我们的选择之路,做好产教融合是我们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经路径。我们要对政府与地方、与学校之间关系的融合问题,以及高校内部课程、教学、教材体系建设等重大的改革问题进行探讨,为我国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每一个地方高校的努力。
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刁玉华表示,在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的背景下,我们要突破融合之难、创新之困、满足赋能之需等几个关键挑战,要持续深化融合、聚焦创新驱动、坚持系统赋能等,多方协同,久久为功,破解制约高校发展的深层次问题,重构适应时代要求的教育生态。
中心成立: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兰州大学原校长严纯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校长李培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兼高专委理事长、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原主任王立生,河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河南省教育厅原副厅长、一级巡视员刁玉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地方大学教育研究分会理事长、郑州大学原副校长屈凌波,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校长杨保成,共同启动了“高等学校产教融合课程体系创新中心”。
中心是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指导下的公益性学术合作组织,黄河科技学院当选为理事长单位,杨保成担任第一届理事长;邯郸学院等40所高校当选为副理事长单位;河北传媒学院等12所高校当选为理事单位;黄河科技学院为秘书长单位。
专家报告:内容丰富 见解深刻
在本次现场会上,五场主旨报告、两场专题报告,七位专家无论是阐述民办高校的宏观发展战略,还是具体分析实操性强的议题,均是满满的干货,为现场人员送上了一场饕餮盛宴。
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会长刘林以《建成教育强国背景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思考》为题,从教育强国的战略高度,为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指明方向。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严纯华在题为《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民办大学——使命重构与生态位跃迁》的报告中,从国家的五个需要切入,揭示了民办大学在教育强国建设中的新使命。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原校长李培根在以《对AI 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几点认识》为题的报告中表示,在AI时代,知识的多寡和深度将不再是学习和教育的关键,知识传授将不再是教师的优势。如果教育转型得当,合理将AI技术运用在人才培养当中,是能缩小应用型院校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差距。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清华大学原副校长谢维和在《产教融合的机制变革及其意义》的报告中,深入剖析了产教融合的新形态、新基础、新逻辑等,强调了产教融合的新机制对地方大学改革发展的意义与挑战。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原校长林建华为现场人员作了题为《学习的奥秘》的线上报告。林建华主要围绕“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这三个问题展开,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人的成长成熟。要成为独立自主的人,要“发掘内在学习动力”“为应用而知识”,打开学科边界、学习边界和学校边界,去体验学习的无限可能与价值。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马陆亭的报告《面向现代产业和数字时代,产教融合的不变与变》,从产教融合是教育的根本归宿出发,指出了产教融合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的根本途径。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学术与咨询委员会委员阎凤桥在题为《高等教育强国的一个历史社会学案例分析》的报告中,从历史社会学的独特视角出发,剖析了欧洲与美国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解析了美国大学模式特征,解读了拉伯雷的主要观。
院校交流:实践探索 智慧碰撞
在院校交流阶段,八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分享他们在探索“产教融合新路径、高质量发展新生态”方面的宝贵经验和特色案例。
合肥大学副校长王晓峰分享了合肥大学开展中国特色的“双元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产教深度融合的相关经验。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罗思明介绍了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紧扣国家产教融合政策,立足慈溪千亿级产业集群,凝聚校地共识,搭建“全捐赠”实体性产业学院,探索产业校区模式的实践。
重庆理工大学教务处处长胡远志介绍了重庆理工大学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以智能车辆工程专业建设与核心课程为例,精准对接全新六层汽车架构构建专业群的经验。
黄河科技学院执行董事杨保成分享了黄河科技学院产教融合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之路。学校以项目化教学课程设计为核心,进行岗位需求调研、构建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拓扑图,开展课程知识建模、课程重构等。
洛阳理工学院副校长王新武分享了被誉为建材行业“黄埔军校”并拥有四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平台的洛阳理工学院以建材行业为特色,通过“双向赋能”数智治理、“三链融合”专业集群构建和四维联动双创体系建设,打造数字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工程认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成效显著的做法和经验。
泉州职业技术大学副校长张建军分享了学校以“晋江经验”为引领,构建“产业型大学+市域产教联合体”,实现校、产、城资源高效联动,打造出产教城融合的职业教育新范式的经验。
青岛黄海学院副校长梁忠环介绍了学院构建“以链建群—以群建院—以院建园—院园合一”的育人机制,实现了“学业-产业-创业”的贯通,展现了民办高校在特色发展上的活力与创新的案例。
吉林动画学院执行校长刘振华围绕“筑牢学校建设发展特色,打造应用人才培养优势”“开拓教育产业合作新思路,创立产教融合新模式”“依托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建设,不断提升学校的品牌影响力”的经验。(杨刚要)
copyright © 2019 ttpx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郑州元培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 豫ICP备19015742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