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农业大学三下乡千余去团队投身乡村实践

  • 人气:7
原标题:上好“行走的思政课” 千余支团队投身乡村

2025年08月28日09:02来源:顶端新闻·河南商报

  顶端新闻·河南商报记者杜世民通讯员石瑾瑾

  探访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革命博物馆及列宁小学旧址;以特色课程为抓手,激发乡村儿童学习兴趣开展支教活动;走进田间地头,开展花生白绢病防治技术推广……

  自7月1日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团委积极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组建1000余支团队踊跃投身乡村一线,围绕乡村振兴、文化传承、科技助农等多个维度深入实践。

  实践团队扎根乡村沃土

  农学院、动物科技学院等实践团队以“扎根乡村沃土,让实验室理论落地田间地头”为行动指南,实践中将课堂所学与田间地头实践深度融合。

  动物科技学院实践团队深入郑州新郑、新乡获嘉、周口淮阳等八地,沿预定样线记录植被状况,在样方内细致登记植物分布,严格依照规程采集凭证标本和草类种子,让课堂上的专业知识转化为野外调查的实际能力,切实推动草种质资源保护的理论落地见效。

  农学院实践团队深入合作社、走访农户,宣讲高产作物品种与前沿育种技术,探讨大棚智能调控、绿色防控等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针对种植难题提出改进建议,探索乡村农业发展的路径。

  资源与环境学院“究遗”团队前往汝州市,走进青瓷博物馆、天赐汝瓷工艺店及汝瓷小镇,向李素华、曹帅东等匠人学习汝瓷拉坯、注浆成型、上釉等传统技艺,体验手拉坯制作流程。

  体育学院“青耘”乡村产业振兴实践团队围绕“兰考县小麦、玉米产业链与产业升级”课题开展调研,先后走进学校相关实验室、开封多地种植及加工基地、焦裕禄纪念园和中原粮库,深化对农业产业链的认知,厚植“三农”情怀,未来将为乡村振兴与农业现代化贡献力量。

  用爱点亮乡村教育之光

  园艺学院青苗助长支教团、文法学院青苗筑梦实践团、马克思主义学院实践团分别于河南省新蔡县余店镇、新密市及贵州省遵义市余庆中学开展支教活动,以特色课程为抓手激发乡村儿童学习兴趣,为乡村教育注入活力。

  团队精心筹备“开学见面大礼包”,搭配手写寄语明信片传递温暖,并通过多元课程体系点亮课堂:绘画课上,孩子们在扇面创作中舒展灵感,用多彩笔触勾勒愿景;《勇气》歌曲教学中,激昂旋律与鼓励话语相融,让力量随音符传递;针对乡村儿童特点设计的互动环节,更让课堂焕发蓬勃生机。

  烟草学院“深耕乡村沃土,呵护‘春苗’成长”志愿服务队先后走进洛阳市瀍河回族区北窑街道勒马听风社区、商丘市宁陵县赵村乡实验小学、洛阳市嵩县城关镇西关社区开展暑期支教。

  团队围绕儿童心理需求,设计了“接受自我自画像”“悦纳自我小黑点画”等心理课程,引导孩子们正视自身特点;通过“星星九宫格”“寻星环游记”等心理游戏,助力孩子们在互动中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不少腼腆的孩子在分享创作理念时逐渐敢于表达。

  传承红色革命精神

  机电工程学院“红史遗章解码,赤心使命续航”实践队赴烈士陵园瞻仰烈士纪念碑、参观纪念馆,聆听先烈英勇事迹,通过擦拭墓碑、清理杂草等行动缅怀先烈,撰写学习心得宣扬革命精神,在感悟先辈初心使命中坚定理想信念。

  国际教育学院“红心向党砺志,青衿笃行致远”实践团队前往信阳市何家冲开展社会实践。团队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踏入这里,在红二十五军出发地纪念馆参观,了解“孤军北上、气壮山河”的征程及红军部队的传奇故事,感悟“红色起点,北上先锋”的深刻内涵。在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在追溯红色足迹中传承革命精神,延续革命薪火。

  多年以来,河南农业大学实施“三下乡”“返家乡”等社会实践项目,充分发挥学校各学科特色优势,不断推动社会实践服务工作常态化项目化品牌化,巩固拓展了脱贫攻坚成果,有效发挥了河南农业大学在乡村振兴中的自身能动性,引领广大青年师生在“三农”发展中贡献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