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农大农科金课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 人气:2
原标题:山东农业大学:农科教育“金课”促产学研融合

2025年08月13日08:14来源:科技日报

  ◎本报记者 王延斌

  近日,在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福集团”)的现代化生产车间内,山东农业大学(以下简称“山东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杨啸吟及其团队正与该企业工程师并肩作战,合力破解高端气调包装(MAP)保鲜猪肉产业化难题。

  这是山东农大推动产学研融合的实践场景之一,充分展现了农科教育“金课”的魅力。

  在山东农大,“金课”是指在教学中体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在学习中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综合能力的课程。杨啸吟团队与万福集团的深度合作,正是一堂生动的农科教育“金课”。

  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

  杨啸吟的另一身份是山东省高校畜禽肉食品绿色保鲜青年创新团队带头人。此前,他带领畜禽肉食品绿色保鲜创新团队在肉品减菌、智能冷却、绿色保水等核心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目前正在寻求规模化应用场景以实现技术转化。作为国内生猪屠宰产业的领军企业,万福集团的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头,对技术升级有着迫切需求。

  2024年,杨啸吟团队到万福集团调研时,偶然发现该企业在MAP保鲜猪肉技术研发中存在的瓶颈。该企业在实验室验证成功的保鲜气体配比方案,应用到高速自动化生产线上,出现了气体比例控制不稳的问题。同时,包装材料与设备存在兼容性问题,导致产品破损率偏高。

  一侧有成果,另一侧有需求,产学研合作的齿轮开始转动。万福集团研发部部长王文斌深知打通产学研协同创新“最后一公里”的艰难。他表示:“如何将高校的科研成果无缝嫁接到高速运转的工业级生产线上,是技术转化领域公认的‘深水区’。我们需要蹚出一条新路。”

  在深入交流之后,双方提出了解决方案——借鉴“科技小院”模式:由企业提供研发空间、中试设备及全链条生产场景,山东农大畜禽肉食品绿色保鲜创新团队在此设立常驻科研基地。团队将在真实、复杂甚至“嘈杂”的生产环境中,与万福集团共同破解MAP保鲜猪肉技术产业化落地难题,并积极申报万福生猪科技小院,实现产学研的无缝对接。

  经过数月的实验室模拟、产线实测与参数优化迭代,该团队目前已针对万福冷鲜肉产品,初步开发出一套可适应高速生产节奏的气体配比优化包装方案,并着手针对不同猪肉部位开展气体精准调控,以确保产品能够最大限度匹配不同的消费场景。

  “此次合作让高校的智慧真正扎根于生产线。”万福集团董事长史蕾表示,气调包装技术的突破使高端冷鲜肉产品产能大幅提升,预计投产后产值将增加1000万元。

  产出多项有价值的成果

  除了成功攻克MAP技术产业化这一核心难题外,在生猪屠宰加工与品质控制领域,山东农大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也助力万福集团产出了多项具有市场价值的成果。

  该学院研发的低温油炸、真空蒸煮工艺猪皮预制菜,通过技术革新,保留了猪皮“香脆Q弹”的最佳口感;推出的泡椒、照烧等五个品系,为长期深耕日韩市场的万福集团提供了强大的助力。此外,该学院率先引入无磷保水剂技术、智能梯度冷却系统、多重胴体喷淋减菌工艺等国际领先品控技术,并实现本土化。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万福集团的多个生产环节。

  值得一提的是,山东农大一批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正深度融入万福生猪科技小院的核心研发工作,在参与关键工艺参数的调试与优化过程中,逐步成长为技术攻关的深度参与者和产学融合的直接受益者。

  作为科技小院的牵线人,山东农大学生徐一焜对此深有体会。“这段经历让我明白,农业科技的成果只有真正为提升产业效能服务,才最有价值。”他说。

  如今,山东农大与万福集团联手协作,不仅驱动着企业技术升级,还为学子锤炼兴农本领搭建了平台。

  正如山东农大党委书记徐剑波所言:“农科教育的‘金课’,不在课本里,而在轰鸣的车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