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际教育越来越进入到大众的视野,
家长和学生们的疑问似乎也越攒越多。
什么样的孩子适合国际教育?
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怎么选择专业?
……
带着这些问题,新姐对话了徐老师——杭州第四中学国际部副主任,快一起来一探究竟!
如果选择国际教育,从什么时候开始准备?
徐老师说,如果是A-Level学科的国际学校,事实上不需要太多时间准备。
“比如在初三的时候,有倾向地训练一下自己的英语水平,听说读写都要。对国内体制内的孩子来说,可能会觉得说和写难度更高,那么有意向地或者说有目的性地去重点培养这两块能力会效果更好。”
而如果是IB或者AP课程,则对孩子全方位的能力要求更高,那么就不能只局限在语言上的准备,其他各方面能力的学习和培养需要很多的时间投入,那么准备时间可以相应往前提。
国际高中学生的成长路线是什么样的?
伴随着选择国际教育不断增多的,是“读国际高中的学生就是能力不行想走捷径上名校”“国际学校的压力比普通学校更小”的声音。
对此,徐老师的回答是“这是一种误解”。
“我自己是从国内体制出来的孩子,我觉得对于体制内的学生,如果有目标去考一所大学或一个专业,其实你的分数线只要跟那个学校匹配,多出一分都是奢侈。”
而国际学生的升学之路没有所谓的分数线,更像是一种自主性的长跑,你能跑多远,你所做的准备有多少,你就能申到多好的学校,不管是从语言、专业还是社会实践背景提升上。
“如果你觉得你的终点跑了两年就到,你上上课,考个雅思6.5,也有大学上;而如果你参加了很多学科竞赛,背景提升,包括标化考试、课外实践活动等等,那么我相信招生官也好,教授也好,他们能够看到你身上的潜质和综合能力”
“所以其实国际学校对学生自主规划能力的要求是更高的。”
内向的孩子是不是不适合国际高中?
“我觉得内向是相对而言的,可能孩子在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他呈现的状态比较被动,在家长看来就觉得这是内向。
但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或者自己能够发光发亮的那个点,那么如果能够找到这个切入点,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舞台上最闪耀的那个人。”
不要拒绝任何一种可能性,国际教育这条路从来不会给孩子定类型、设门槛。
要怎么选择专业?
“对于有明确专业方向的孩子,只要去做一些相关的实践,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专业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那如果是还不明确的孩子,我觉得一定要多体验多参加一些活动,不要在意成果,更注重经过和感受,可以是专注你比较擅长的学科,或者你喜欢看的书,科技的,文学类的,天文地理,历史政治,包括艺术。这也是一个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的方式。”
徐老师提到了“喜欢”,新姐听过一种说法,越早地认识到喜欢什么,在将来对自己的把握上就越具有自主性。
徐老师也颇有同感。
喜欢和自主性
“其实我也是妈妈,我觉得在对孩子的培养过程中,从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开始全方位地了解和挖掘他们身上的一些特长,包括兴趣爱好所在。”
“最近冬奥会有两个运动员很火,一个是苏翊鸣,一个是谷爱凌。我相信孩子们也好,老师也好,家长也好,都能够从他们俩身上看到,坚持做一件喜欢的事情,不管在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客观的或者主观的,都更能够养成克服困难的能力或者说坚毅的品质,对以后学习能力的提高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果你一直逼着他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那么更多的时候他是被你推着走,他也会不快乐,这个过程中他会逐渐被动。”
“国际学校的老师其实并没有很喜欢只会读书的孩子。”徐老师说。
特长也许更好量化,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而事实上我们又确实可以肯定,孩子只有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才会有所谓的内驱力跟自主性。